

什么是捐赠圈?
联合慈善论坛(United Philanthropy Forum)在2007年3月发布的《捐赠圈影响力与共享捐赠报告》(More Giving Together: An Updated Study of the Continuing Growth and Powerful Impact of Giving Circles and Shared Giving,以下简称“联合慈善论坛2007报告”)中对捐赠圈的定义为:
个人捐赠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将捐款投入同一个捐赠资金池、共同决定捐款用途(同时也可能捐出如志愿服务时间等其他资源),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解社区和慈善。
相较于我们熟知的基金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形态,捐赠圈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捐赠圈的发展现状
在美国,捐赠圈形态出现得很早,例如旧金山单身贵族姑娘圈(the Spinsters of San Francisco)成立于1929年,至今已有90年历史。但在2000年之前的美国,捐赠圈这一组织形态只是零星存在,在2000年后才出现井喷式增长。仅在2007-2017十年间,捐赠圈数量已翻了三番。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至少已有1600个捐赠圈(小组Giving Group),包含1087个独立运作的活跃捐赠圈、525个以项目或网络形式存在的捐赠圈、13个全美覆盖的捐赠圈和9个只存在于线上的在线捐赠圈。
图来源:旧金山单身贵族姑娘圈官网
www.sfspinsters.com
联合慈善论坛2007报告表示,联合慈善论坛数据库中的捐赠圈已覆盖全美44个州与哥伦比亚特区。至2017年,美国50个州和1个特区中,每个地区至少有一个捐赠圈。
在英国及爱尔兰地区,现已发现了至少已有80个捐赠圈或捐赠网络(Giving Network)。
在2017年11月,由集体捐赠调研小组(The Collective Giving Research Group ,缩写CGRG)发布的《捐赠圈现状:第三方研究最新发现概览》报告(The State of Giving Circles Today: OVERVIEW OF NEW RESEARCH FINDINGS FROM A THREE-PART STUDY,以下简称“2017捐赠圈现状报告”)中,CGRG针对上述1600个捐赠圈中33%的捐赠圈开展了调研。
在2016年,这些捐赠圈收到的成员捐赠共计约为3000万美元,资助支出约为2800万美元,平均成员人数为116名/圈。结合统计模型和数据库推算,2016年全美捐赠圈年度捐赠额估计约为4.75亿美元左右,各捐赠圈自成立以来累计捐赠总额约为12.9亿美元,全美捐赠圈成员已超过15万人。
捐赠圈的特征
2018年,CGRG发布的《捐赠圈捐赠人现状:集体捐赠如何影响捐赠人》(GIVING CIRCLE MEMBERSHIP: How Collective Giving Impacts Donors,以下简称“2018捐赠圈捐赠人现状报告”)报告中,归纳捐赠圈具有以下3个特征:
捐赠圈运作架构
“联合慈善论坛2007报告”向超过400个捐赠圈投放调研问卷,最终回收16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45份。
调研中,近半数(46%)的捐赠圈拥有理事会和运营委员会。34%的捐赠圈拥有扁平化的架构,所有的成员都拥有承担着捐赠圈运营和发展的同等责任。
38%的捐赠圈的资助取决于成员协商、达成共识:所有成员讨论并同意支持哪些组织。34%的捐赠圈选择投票的形式,每个成员都参加了投票,并由多数决定。通常,拨款委员会首先会将申请人的范围缩小到一个可控的范围。
捐赠圈成员值得我们关注的六大特征
“2018捐赠圈捐赠人现状报告”对捐赠圈中的993名捐赠人和非捐赠圈的947名捐赠人进行对标调研,同时基于过往的调研,总结了捐赠圈成员6大特征,包括:
与非捐赠圈捐赠人相比,捐赠圈成员捐得更多、愿意公益慈善事业投入更多时间,感觉就是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别人家的捐赠人”。
然而,捐赠圈成员呈现的以上6种特征,和他们通过捐赠圈获得的慈善教育息息相关。
许多捐赠圈为捐赠人提供慈善教育类项目。65%的捐赠圈提供社区主题的研讨会和主题发言,56%提供的是慈善和捐赠主题的研讨会和主题发言。超过一半(58%)的捐赠圈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帮助捐赠人学习,50%的捐赠圈会带领捐赠人实地走访公益组织,帮助捐赠人深入了解潜在的捐赠对象。
捐赠圈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想拥有高质量的捐赠人群体,首先需要有投资捐赠人培育的决心。
舜益曾简要介绍了5个中国本土的捐赠圈(参见文末参考资料7),其中在行业内较为活跃、规模较大、运作较为系统的本土捐赠圈为“一众基金”。
一众基金于2014年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下设立专项基金,2018年已有超过100位捐赠人加入。每位会员每年的捐赠金额为2200元,经过资助管理委员会评估和筛选,所有会员以“一人一票”的表决形式(也可以捐赠更多,但依然只有一次投票权),决定每年的资助机构。目前的捐赠领域为教育,受益人群覆盖上海地区。
(以上内容来自方德瑞信CAFP的《如何吸引高质量的新捐赠人?首先,你要有个圈》)
捐赠圈与DAF的结合
捐赠圈的主体机构以及治理形式很多样化。目前中国已经出现各种零散分布于微信群、校友圈、球友圈等“野生”捐赠圈,这类民间发起的捐赠圈有非常强的社交属性,因此天然非常有活力,治理形式也很灵活。
许多公益机构一直在积极探索这类捐赠圈与捐赠人建议基金(DAF)的本土化应用。联劝“250爱心”专项基金便是第一个由女性捐赠圈发起的捐赠人建议基金(DAF)。“250爱心”是由旗袍雅集发展而来的女性公益社群,她们的核心成员在联劝发起设立了DAF,将社群中筹集的善款更精准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另外还有EMBA班级校友圈设立的“为仁”专项基金,教授学者和朋友们设立的“雪启”专项基金等。DAF作为捐赠圈的捐赠工具和载体在社群中广受欢迎。
本文参考资料
1. Ten Basic Steps to Starting a Giving Circle:https://www.unitedphilforum.org/resources/ten-basic-steps-starting-giving-circle
2. Giving 2.0: Getting Together to Give
https://ssir.org/articles/entry/giving_2.0_getting_together_to_give#
3.The State of Giving Circles Today:OVERVIEW OF NEW RESEARCH FINDINGS FROM A THREE-PART STUDY,Collective Giving Research Group (CGRG),2017
4.GIVING CIRCLE MEMBERSHIP: How Collective Giving Impacts Donors,Collective Giving Research Group (CGRG),2018
5. More Giving Together: An Updated Study of the Continuing Growth and Powerful Impact of Giving Circles and Shared Giving,United Philanthropy Forum,2007
6.《2019年中国社会化媒体概览》,凯度,2019
7.《“捐赠圈”正在美国兴起,对中国公益事业有怎样启发?》,舜益,CFF2018微信公众号
8.《李文迪:通过捐赠圈发展慈善事业——集体捐赠与慈善逻辑》,李文迪,公益慈善学园微信公众号
9. 《集体捐赠模式对月捐的启示》,一众基金执行长钱铮分享于2018公益筹款人大会
感谢方德瑞信对本份“捐赠圈说明书”写作做出贡献
END
本文转载自“联劝公益”官方公众号,著作权归“联劝公益”所有。
本文获得联劝公益授权,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温馨提示: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内容来自“联劝网”。在微信公众号中转载时,不应设置为原创。
什么是捐赠圈?
联合慈善论坛(United Philanthropy Forum)在2007年3月发布的《捐赠圈影响力与共享捐赠报告》(More Giving Together: An Updated Study of the Continuing Growth and Powerful Impact of Giving Circles and Shared Giving,以下简称“联合慈善论坛2007报告”)中对捐赠圈的定义为:
个人捐赠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将捐款投入同一个捐赠资金池、共同决定捐款用途(同时也可能捐出如志愿服务时间等其他资源),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解社区和慈善。
相较于我们熟知的基金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形态,捐赠圈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捐赠圈的发展现状
在美国,捐赠圈形态出现得很早,例如旧金山单身贵族姑娘圈(the Spinsters of San Francisco)成立于1929年,至今已有90年历史。但在2000年之前的美国,捐赠圈这一组织形态只是零星存在,在2000年后才出现井喷式增长。仅在2007-2017十年间,捐赠圈数量已翻了三番。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至少已有1600个捐赠圈(小组Giving Group),包含1087个独立运作的活跃捐赠圈、525个以项目或网络形式存在的捐赠圈、13个全美覆盖的捐赠圈和9个只存在于线上的在线捐赠圈。
图来源:旧金山单身贵族姑娘圈官网
www.sfspinsters.com
联合慈善论坛2007报告表示,联合慈善论坛数据库中的捐赠圈已覆盖全美44个州与哥伦比亚特区。至2017年,美国50个州和1个特区中,每个地区至少有一个捐赠圈。
在英国及爱尔兰地区,现已发现了至少已有80个捐赠圈或捐赠网络(Giving Network)。
在2017年11月,由集体捐赠调研小组(The Collective Giving Research Group ,缩写CGRG)发布的《捐赠圈现状:第三方研究最新发现概览》报告(The State of Giving Circles Today: OVERVIEW OF NEW RESEARCH FINDINGS FROM A THREE-PART STUDY,以下简称“2017捐赠圈现状报告”)中,CGRG针对上述1600个捐赠圈中33%的捐赠圈开展了调研。
在2016年,这些捐赠圈收到的成员捐赠共计约为3000万美元,资助支出约为2800万美元,平均成员人数为116名/圈。结合统计模型和数据库推算,2016年全美捐赠圈年度捐赠额估计约为4.75亿美元左右,各捐赠圈自成立以来累计捐赠总额约为12.9亿美元,全美捐赠圈成员已超过15万人。
捐赠圈的特征
2018年,CGRG发布的《捐赠圈捐赠人现状:集体捐赠如何影响捐赠人》(GIVING CIRCLE MEMBERSHIP: How Collective Giving Impacts Donors,以下简称“2018捐赠圈捐赠人现状报告”)报告中,归纳捐赠圈具有以下3个特征:
捐赠圈运作架构
“联合慈善论坛2007报告”向超过400个捐赠圈投放调研问卷,最终回收16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45份。
调研中,近半数(46%)的捐赠圈拥有理事会和运营委员会。34%的捐赠圈拥有扁平化的架构,所有的成员都拥有承担着捐赠圈运营和发展的同等责任。
38%的捐赠圈的资助取决于成员协商、达成共识:所有成员讨论并同意支持哪些组织。34%的捐赠圈选择投票的形式,每个成员都参加了投票,并由多数决定。通常,拨款委员会首先会将申请人的范围缩小到一个可控的范围。
捐赠圈成员值得我们关注的六大特征
“2018捐赠圈捐赠人现状报告”对捐赠圈中的993名捐赠人和非捐赠圈的947名捐赠人进行对标调研,同时基于过往的调研,总结了捐赠圈成员6大特征,包括:
与非捐赠圈捐赠人相比,捐赠圈成员捐得更多、愿意公益慈善事业投入更多时间,感觉就是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别人家的捐赠人”。
然而,捐赠圈成员呈现的以上6种特征,和他们通过捐赠圈获得的慈善教育息息相关。
许多捐赠圈为捐赠人提供慈善教育类项目。65%的捐赠圈提供社区主题的研讨会和主题发言,56%提供的是慈善和捐赠主题的研讨会和主题发言。超过一半(58%)的捐赠圈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帮助捐赠人学习,50%的捐赠圈会带领捐赠人实地走访公益组织,帮助捐赠人深入了解潜在的捐赠对象。
捐赠圈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想拥有高质量的捐赠人群体,首先需要有投资捐赠人培育的决心。
舜益曾简要介绍了5个中国本土的捐赠圈(参见文末参考资料7),其中在行业内较为活跃、规模较大、运作较为系统的本土捐赠圈为“一众基金”。
一众基金于2014年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下设立专项基金,2018年已有超过100位捐赠人加入。每位会员每年的捐赠金额为2200元,经过资助管理委员会评估和筛选,所有会员以“一人一票”的表决形式(也可以捐赠更多,但依然只有一次投票权),决定每年的资助机构。目前的捐赠领域为教育,受益人群覆盖上海地区。
(以上内容来自方德瑞信CAFP的《如何吸引高质量的新捐赠人?首先,你要有个圈》)
捐赠圈与DAF的结合
捐赠圈的主体机构以及治理形式很多样化。目前中国已经出现各种零散分布于微信群、校友圈、球友圈等“野生”捐赠圈,这类民间发起的捐赠圈有非常强的社交属性,因此天然非常有活力,治理形式也很灵活。
许多公益机构一直在积极探索这类捐赠圈与捐赠人建议基金(DAF)的本土化应用。联劝“250爱心”专项基金便是第一个由女性捐赠圈发起的捐赠人建议基金(DAF)。“250爱心”是由旗袍雅集发展而来的女性公益社群,她们的核心成员在联劝发起设立了DAF,将社群中筹集的善款更精准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另外还有EMBA班级校友圈设立的“为仁”专项基金,教授学者和朋友们设立的“雪启”专项基金等。DAF作为捐赠圈的捐赠工具和载体在社群中广受欢迎。
本文参考资料
1. Ten Basic Steps to Starting a Giving Circle:https://www.unitedphilforum.org/resources/ten-basic-steps-starting-giving-circle
2. Giving 2.0: Getting Together to Give
https://ssir.org/articles/entry/giving_2.0_getting_together_to_give#
3.The State of Giving Circles Today:OVERVIEW OF NEW RESEARCH FINDINGS FROM A THREE-PART STUDY,Collective Giving Research Group (CGRG),2017
4.GIVING CIRCLE MEMBERSHIP: How Collective Giving Impacts Donors,Collective Giving Research Group (CGRG),2018
5. More Giving Together: An Updated Study of the Continuing Growth and Powerful Impact of Giving Circles and Shared Giving,United Philanthropy Forum,2007
6.《2019年中国社会化媒体概览》,凯度,2019
7.《“捐赠圈”正在美国兴起,对中国公益事业有怎样启发?》,舜益,CFF2018微信公众号
8.《李文迪:通过捐赠圈发展慈善事业——集体捐赠与慈善逻辑》,李文迪,公益慈善学园微信公众号
9. 《集体捐赠模式对月捐的启示》,一众基金执行长钱铮分享于2018公益筹款人大会
感谢方德瑞信对本份“捐赠圈说明书”写作做出贡献
END
本文转载自“联劝公益”官方公众号,著作权归“联劝公益”所有。
本文获得联劝公益授权,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温馨提示: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内容来自“联劝网”。在微信公众号中转载时,不应设置为原创。
联劝网
公益时是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发起的衡量志愿服务时长和公益行为价值的计量单位,由志愿服务(公益)时和其他类型公益时组成。
目前3小时公益、阿里巴巴公益、支付宝公益、联劝网等互联网公益平台共同使用《公益时评定准则》。
爱心公众通过参与各个公益项目存储公益时并积累信用,让公益行动可记录可分享可激励,共同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公益项目捐款,每捐款一次获得0.1公益时。每天通过各个公益平台捐款上限0.5公益时。
您将授权姓名、手机号、捐款项目、捐款机构、捐款时间等同步至3小时公益平台为您记录公益时,并可以访问3小时公益平台查看总公益时并领取权益。同时授权联劝网平台为您在本平台记录公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