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学手语”微课堂是由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的一项旨在推广手语知识、增进社会对听障人士理解与关爱的公益活动。该项目通过走进校园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直接接触和学习手语的平台,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促进无障碍沟通环境的建设。
近期,“爱上海·学手语”微课堂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继续走进了多所上海中小学校,包括: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四小学(宜山校区)、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上海市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黄浦区复兴东路第三小学、上海市浦东新区香山小学等。
在这些课堂上,手语老师们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手语的兴趣与热情。通过手语课程,学生们不仅深刻理解了听障人士的需求与挑战,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尊重与关爱的种子。这份理解与尊重,进一步点燃了他们参与公益活动的热忱,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此外,手语课程的融入无疑为学校的课程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校园文化增添了多元与包容的亮丽色彩。它不仅促进了校园成为一个更加和谐、开放的学习乐园,更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拓宽视野、增进理解的宝贵平台。

2024年“爱上海·学手语”微课堂活动项目升级,继续走进上海的20所中小学校,每个学校开展10节手语课,每节课时长30-45分钟,课程内容涵盖字母、数字、问候等主题的25个日常高频词汇和句子。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复习,还将提供手语口袋书等学习资料,以及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观看的视频教程,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公益的种子,为构建无碍,平等,共融社会而努力。
近期,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的“爱上海·学手语”微课堂活动走进虹口区广中路小学。让广大师生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并理解聋人的世界,学会以更加温暖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这个多元化的社会。
上海民办沪东外国语学校有幸成为“爱上海·学手语”微课堂活动走进校园中的一站,迎来首次手语课,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手语学习之旅。本次活动共安排十次课程,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阳光手语推广大使”浦老师,带着她坚韧不拔的人生故事和对生活的炽热情感,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课堂上,浦老师的双手灵动跳跃,似在编织着无声的梦想。从基础字母到日常用语,她耐心传授,学生们则全神贯注,目光紧紧追随老师的手势,努力模仿,力求精准。一时间,笑声与手语相互交融,课堂化为一座温暖的港湾。
“爱上海·学手语”微课堂,不仅传授了手语技能,更培育了学生们用心沟通、用爱待人的品质。


今年是99公益日的第10年,十年如一日,久久做好事。让我们携手同行,久久做好事,共创美好未来!
2024年4月,由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爱上海·学手语”微课堂入校计划暨小阿拉助力中小学校手语教育项目走进了开一校园。
手语进课堂,如同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开一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一种全然不同的沟通方式。在此之前,孩子们可能从未想过,手指的灵动可以编织出如此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和无限的期待,三年级1班同学们迎来了这第一次的手语课。课堂上,他们聚精会神,目光紧紧追随着老师的手指变化,从简单的“爱上海,学手语”开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孩子们都认真地模仿、反复练习,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新奇和喜悦,仿佛正在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
随着课程的深入,同学们学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学习了各种称谓、祝福语,还学习了与医疗、数字等相关的手语表达。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孩子们用手语表达着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祝福,对知识的渴望。
更令人惊喜的是,通过努力,孩子们还学会了用手语唱国歌。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他们用手语诉说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那一刻,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宣告:我们是中国的孩子,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每个星期一下午的手语课成了三年级学生最为期待的时间,他们期待着在这里学习新的知识,期待着用手语与同学们交流,期待着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收获满满。他们不仅学会了手语,更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沟通方式。他们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这种多样性。
手语微课堂进校园项目,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会用手语传达爱心,让社会认识听障手语群体,让所有人伸出一双双温暖的手架起爱的桥梁,这是一次充满探索和成长的旅程,让开一阳光少年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发现新的可能。



一、项目基本情况及评估说明
“手语微课堂入校计划”项目的服务周期为2024年4月至2024年12月,项目经费300,759.22 元。项目旨在提高社会对手语文化和听障群体的关注度,通过推广国家手语的普及,编写适合中小学生的手语学习材料,让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关爱听障人士,培养他们的社会爱心和公益意识。同时,项目还将促进手语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项目评估情况
(一)项目完成情况
本项目旨在通过开展手语微课堂入校和“小阿拉手语”小程序的开发运营和管理,促使中小学生学习和掌握日常通用手语词汇,促进残健融合。至末期,项目开展情况如下:
(1)手语入校启动会。
为了促进手语教育的持续发展,项目计划召开1场手语入校启动会,讨论如何使手语课程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兴趣和实践需求,探索手语应用的新场景,并讨论如何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和打卡活动提升手语学习的积极性。计划邀请上海市残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残疾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上海市聋人协会、手语老师代表、学校代表等参加。至末期,项目实际于2024年4月29日在静安区洛川东路 201号(阳光 201)1楼101演播室开展了“爱上海·学手语”微课堂入校计划暨小阿拉助力中小学校手语教育项目启动会,邀请了上海市残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上海市聋人协会、部分上海市中小学校、新闻媒体等相关领导和代表参加。启动仪式内容包括领导讲话、阳光手语推广大使颁证仪式、“爱上海·学手语”学校基地授牌仪式、项目启动仪式等。
(2)手语课堂。
项目计划面向20所学校开展手语微课堂,每次课程 30-45 分钟,每个学校计划开展10次课程(根据学校时间安排),每堂课的课件内容为25个高频基本词汇和3个句子,内容包括字母、数字、称谓、问候等不同类别。
至末期,项目通过在“手语微课堂-手语大使群”发布招募手语授课老师信息及以定向联系的方式确定了合作学校、授课老师。项目实际于4月19日-12月5日在上海市黄浦区四川南路小学、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惠立学校、上海市杨浦区开鲁新村第一小学等20所学校开展了共200次手语微课堂活动,每次课程30-50分钟,授课内容包括手指字母、数字、称谓、问候、果蔬、节日祝愿、食物、中国价值观、手语歌等,共5633人次受益。同时,项目还制作了手语口袋书,并赠送给落地学校的学生。
(3)设置与管理“小阿拉手语”的小程序。
项目计划开发和运营管理“小阿拉手语”小程序,设置手语基础视频教程,建立线上学习平台;设置积分打卡系统,建立积分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并打卡;设置公益奖品,完成特定课程或达到一定学习积分可以获得电子公益证书,设计不同级别,“黄金”“铂金”“钻石”徽章,代表成就和进步;免费参加阳光 201等组织的残健融合活动或者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设置“正能量故事”板块,传播公益故事;展示残疾人文创品的故事背景,开设购买渠道,支持残疾人的文创产业发展。
至末期,项目开发和运营了“小阿拉201”手语小程序,发布手语学习视频,设置了积分规则,并邀请了30位手语落地学校的学生参加了夏令营活动。同时,在小程序中设置了正能量故事板块和残疾人文创产品展示,传播社会正能量和残疾人文创产业发展。据实施方介绍,“小阿拉201”手语小程序主要通过手语落地学校进行推广,线上学习共有19221人次参与。
(二)服务满意率
项目通过线上二维码的方式了解参与者对课程的评价,实施方通过邀请学校老师收集学生的反馈,并填写满意度问卷,共计收集了121份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线下手语老师的授课满意度、对手语老师的专业度、对课程的满意度、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老师教授的内容是否浅显易懂等。从实施方提供的统计结果显示,服务对象对项目各方面服务的满意度较高。此外,部分服务对象也建议增加课程次数,能够深入系统学习手语课程。
(三)项目财务状况
该项目以实施方案中的预算表为依据,制作项目预决算表。预算表内容与决算表内容口径基本一致,相互可比(决算表附后)。项目总资助经费300,759.22元,前期收到经费90,227.70元,资金到账率为30%。支出297,795.26元(含未入账及未支付金额),结余:-207,567.56元(已收到经费减去已支出费用)。资金整体使用率为99.01%。
三、总体评价
经评估,本项目整体完成计划内容,体现了项目的服务成效,团队具有专业性,项目达成服务目标。本项目按实际支出拨付尾款,尾款金额:207,567.5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