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一只脚掌,对于一只鸟是残酷的,尤其是一只需要在滩涂上快速奔跑捕食、每年还要进行长途迁徙的鸟。然而生命是顽强的,深圳湾就有这样一只失去左脚掌的蒙古沙鸻,它不仅生存下来,还完成了一年一度的往返西伯利亚和深圳湾的迁徙之旅。
蒙古沙鸻是一种鸻鹬,夏季在西伯利亚东部繁殖,冬季到中国东南沿海至澳大利亚等地越冬。这种对于栖息地高度忠诚的迁徙策略,通常建立在栖息地质量高、能够提供稳定充足食物的前提下。2021年8月22日,任鸟飞伙伴在保护地块深圳湾观测到这只蒙古沙鸻,此后每年都能看到它准时地回到这块湿地,继续它的生命之旅。
2023年1月-2024年6月,项目支持全国46个公益伙伴在60个保护空缺地块开展巡护、监测与宣传教育工作,共守护湿地约4000平方公里;开展1641次鸟类监测与调查活动,提交超过600种鸟类的记录近6万条,提交鸟类及栖息地威胁记录349条,开展自然教育与公众活动近196次,影响超过6万人。









中国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近6.5%。从海拔8848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到海拔-155米的吐鲁番盆地,从最北端的永久冻土带到最南端的热带海洋,包括了山脉、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和海洋的多种生境。生境的高度多样性和国土面积之巨,为中国带来极其丰富的鸟类生物多样性,有记录的鸟种约1500种。
国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家门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而观鸟作为一项户外活动,在国外已经近300年的历史,特别是在欧美国家观鸟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0%以上,而在中国兴起只有不到30年,观鸟人口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当下是在中国推广观鸟活动,提升公众鸟类保护意识的好时机。
SEE基金会和腾讯基金会联合发起了全民观鸟节,通过在每年秋冬候鸟迁徙季开展形式多样的鸟类科普活动,让更多人认识鸟类、参与鸟类观察活动、提交鸟类记录数据,提升全社会鸟类保护意识,助力中国鸟类数据中心建设,推动中国鸟类保护事业发展。
全民观鸟节已开展两年。2022年主要以观鸟活动为主,在14个城市开展了29场观鸟活动,共有944人提交了8004条观鸟记录,记录到589种鸟类。
2023年,活动时间从9月底到12月底覆盖整个第四季度,开启城市观鸟指南、线下展览、街区艺术互动、大咖分享会、等丰富活动。
截止到目前的统计结果,举办嘉年华活动3场,线下展览2场,街区互动艺术1场,线下讲座8场,在全国45个城市组织观鸟活动100+场,共有4000与人提交鸟类数据4万余条,记录到鸟种数800余种,线下参与人数超过5万,线上参与人数超过30万。



11月4日,任鸟飞伙伴海南观鸟会围绕“我和会文”这一主题举办了文艺晚会暨生态人文摄影展,本次活动共延伸出摄影展、文艺晚会和科普摊位三大内容板块,向公众展示会文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故事。
1.生态人文摄影展
本次摄影展以「“我和会文”,会文很重要,“我”也很重要」为主题的摄影展,共计展出了54幅面向公众征集而来的影像作品,作品内容涵盖了自然生态、人文生活及历史记忆三大类。摄影展不仅可以从照片看到多彩的会文,也看到了照片背后的人,他们有的常年在外读书生活,但是依然关注着家乡的一举一动;他们有的参与了多次志愿巡护,一直为环境保护工作热心奔走;他们有的只在每年水鸟越冬的季节才到会文观鸟,但在离开后仍醉心于在会文的见闻;他们有的居住在此地,看惯了此地的人和风景,但依然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真趣……
2.文艺晚会
会文镇党委副书记闫喜安在晚会开场致辞,呼吁在场的观众们关注会文的生物多样性,共同保护会文湿地。本次晚会充分展现了会文本地的艺术特色和精神风貌,除了本地民间文艺团队和爱好者们的表演,晚会还设置了科普宣教的互动环节,分别由松鼠学堂带领在场小朋友参与互动式情景剧《海底小纵队》,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播映会文湿地鸟类视频,配合解说邀请现场观众竞答,让观众在互动娱乐的氛围中,学习了解到会文本土有关的生态环保知识。
任鸟飞伙伴海南观鸟会及智渔、海南省律师协会、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海口无境深蓝海洋生态保护中心等六家社会组织到场摆摊,大家各出奇招,将生态价值理念和环保行为倡议搭载于各类趣味的科普互动游戏,寓教于乐地进行科普宣教。
观鸟会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两款互动游戏:趣味投壶和听音识鸟。投壶游戏中,每个圆筒都代表着一种鸟类,而不同颜色的羽箭则代表不同的食物,现场参与的小伙伴需要学习和了解各种鸟类的食性,再将羽箭投入对应的圆筒给鸟儿“喂食”。这些好玩的游戏,调动了大家学习鸟类知识的积极性。
活动会暂时落幕,但我们和会文的故事,还会继续说下去哦!也希望大家一起加入,保护濒危候鸟及其栖息地,让鸟儿与人类共享美好自然!



猛禽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其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具有极高的生态学研究和保护价值。目前,所有猛禽均为国家二级或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长期以来,因其具有个体数量少、色型多、飞行速度快、观察距离远等特点,监测难度较大,一直没能得到国内科研的足够重视,使得我们对于国内猛禽的种群动态、保护现状和受威胁情况缺乏了解,也阻碍了对于猛禽的保护。
10月14日至15日,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主办,任鸟飞项目组发起,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美境自然)承办的2023猛禽监测网络第二次研讨会——冠头岭场于广西北海流下村举办。
会议邀请到北海市海城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全国各猛禽监测点成员、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北海瑞派爱诺宠物医院、美境自然资深志愿者和猛禽辨识公民科学家代表参与。
本次会议主题聚焦于各地猛禽监测点通行的技术规范方案制定的讨论与秋季猛禽监测联动报告的合作。旨在推动全国的迁徙猛禽监测网络搭建,尝试推行基本的监测规范,培养在地的监测志愿者队伍,为系统研究迁徙猛禽,甄别猛禽迁徙中面临的威胁,从而为未来有针对性地采取猛禽保护措施提供探索方向和依据。
通过本次研讨会,我们期待这种合作的理念能传递给更多人,在更大范围内团结更多力量,与其他猛禽监测点携手同行,为迁徙猛禽保驾护航。

从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守护栖息地任鸟飞项目从本平台筹得善款共计2,773.15元。项目执行情况介绍如下:
2017-2024年,任鸟飞民间保护网络支持了84个公益伙伴,开展了120个重要鸟类栖息地的保护行动,守护了超过4000km²的保护空缺地。推动3个地块成为国际重要湿地,推动2个地块成为湿地公园,推动4个地块建立保护区/保护小区,一共9个地块纳入国家保护地体系;开展了遗鸥、青头潜鸭、卷羽鹈鹕、丹顶鹤、白枕鹤、中华秋沙鸭和大鸨等7种濒危鸟类的研究与调查专项,掌握其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状况,制定物种保护行动计划;开展“全民观鸟节”公民科学项目,项目旨在推动中国观鸟人口增长,倡导科学观鸟理念,提升公众对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的认知,2022年-2024年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66个城市开展,直接参与活动人数10万人,传播触达100万人次;构建中国大陆地区首个针对迁徙猛禽监测的网络体系,目前已形成覆盖12个监测点的监测网络,在初步达成监测技术方法上的共识,并发布《迁徙猛禽监测网络监测规范》和《2023年秋季迁徙猛禽监测网络报告》;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内陆淡水湿地项目在5个典型示范点的修复工作,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持续供给,丰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内涵,贡献于更多需要开展类似工作的国家和地区。
更多执行情况及相关财务披露请查阅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年度报告及审计报告,网址:https://foundation.see.org.cn/open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