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儿童站上舞台让离别不再孤单
每年暑假,对流动儿童来说,既是离别也是相聚的时候。作为扎根深圳城中村的公益组织,绿色蔷薇每年暑假会看到不少孩子为了上学而“选择”离开深圳。事实上,每年从深圳“返乡”的孩子有上万名,如果只看小升初阶段,深圳2020年超过13000名孩子“返乡”升学。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流动儿童在小学和初中共8个年级的升学过程,2021年有近100万孩子“返乡”或“离家”升学,其中大部分会成为留守儿童。
面对流动儿童不稳定的生活处境,从2018年开始的每年暑假,绿色蔷薇和城中村社区的流动儿童一起进行戏剧创作和演出,让流动儿童站上舞台讲述自身的遭遇和对流动的看法。喜欢唱歌、梦想当演员的君君是绿色蔷薇2015年开门迎来的第一批小孩中的一个,当时她10岁,上小学三年级。2018年6月,君君成为一名戏剧小演员站上舞台,和其他7个孩子共同讲述Ta们的生活和故事,以及对留在深圳的渴望。戏剧演后谈上,君君若有所思地看着蒙眼哭泣的好朋友艾龙叶,龙叶的妈妈正在向女儿和观众诉说无奈的选择:
“我知道她肯定很难受,但是作为父母,我希望她能接受更多的教育,如果在这里念书无法进入公立学校,就无法高考。我也是为她着想,当然如果能在这儿念书更好,一家人就不用分离。现在她只能回老家,回老家的话我也担心,因为我们大人不回老家,她回去谁照顾,能适应吗?”
对流动儿童来说,流动和留守从来不是选择,而是对现实无奈的适应。如果有机会,Ta们想要留在喜欢的城市生活,正如孩子们在戏剧演出中所表达的愿望:
“大家好,我叫艾龙叶,我今年13岁了,读6年级。我喜欢深圳,因为这里有我熟悉的朋友,我的愿望是初中可以一直在深圳念书。”
“大家好,我是尹丽君,这是我画中的自己,我喜欢深圳,因为这里很温暖,我是湖北人,我的愿望是当演员。”
“大家好,我叫宋卓航,这是我画的自己。我来自四川,我来深圳有9年了,我喜欢深圳,因为这里有绿色蔷薇(笑)。”
“大家好,我叫谢琳,今年9岁了,我来自四川,我喜欢深圳,因为我从小出生在深圳感情比较深。”
孩子们喜欢深圳的原因除了这里有熟悉的朋友,还有很重要的是和爸妈生活在一起。但在改变命运的愿望面前,孩子和家长时常决定回到老家,搏取上高中上大学的机会。2018年暑假,龙叶和君君返乡读书,2020年暑假,卓航返乡,2021年寒假,谢琳返乡。除了Ta们,参加戏剧演出的贺燕和郟领浩也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暑假返乡。第一批参加戏剧演出的孩子,8个里面6个离开深圳回到老家读书。当时创作的剧目名称《大风吹》源自孩子们常玩的游戏“大风吹”,而现实中的“大风”把没有城市户籍的孩子吹回了陌生的老家。
很难说,返乡对个人来说是好还是不好。2023年,君君不喜欢职校所学的专业,提早进入社会从事基层工作,做过收银员、工厂女工;2024年,龙叶如愿考上大学,但大学生活的未来仍充满未知。2024年10月,君君几经波折后回到深圳,成为绿色蔷薇的一名实习生,带曾经和她一样的小孩一起玩、做游戏、唱歌、跳舞、画画、读绘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向未来过渡。尽管蔷薇的工作不如她想象的那么美好,但工作上的成长也让她期待一步步走向越来越好的生活。
也很难说,戏剧的创作和表演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改变,或许重要的是戏剧作为记忆的形式,记录下孩子对流动生活的所思所想。其次,剧场成为见证的空间,让每个人看见离别的时代印迹,也让孤单的记忆沉淀为流动儿童的文化底纹。
寻找我们的花果山 创作表演成为学习的方式
当绿色蔷薇组织的流动儿童戏剧来到2022年,曾经的小孩已变为流动大人,Ta们的戏剧创作方向从流动儿童身份带来的影响,过渡到对自身未来出路的思考。实际上,社区里孩子在上学的过程不仅要“消化”老师对“差生”的贬斥,还要“接受”社会上一系列对上职校的偏见。
蔷薇所在的城中村社区有一所民办初中,创办于2000年初,来蔷薇玩的大部分孩子就读于这所学校,很少就读于附近的公办学校。当年最早就读民办学校的学生即第一代流动儿童,已出来工作十多年,有的和父母仍生活在城中村社区,有的已结婚生子带着小孩在城中村工作和生活。不同世代的流动儿童汇聚在绿色蔷薇的活动空间。从城中村最早的流动儿童到现在处于学龄阶段的流动儿童,Ta们的学习感受极为相似,负面居多,正面很少。
“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你看你发的什么光?”
“你看那个蠢货,看看对面那群蠢货,一毕业就准备去做流水线咯。”
从2015年至今,绿色蔷薇已扎根深圳地城中村牛始埔十年,蔷薇的文艺创作之路已走过十年,见证了许多姐妹和孩子站上舞台发光发亮的时刻。下一个十年,我们想做更多,让更多流动女工和流动儿童站上舞台,传递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想法,让离别变得越来越少,让生活充满想象和力量。









三月初春,我们迎来了第112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同时,这也是“绿色蔷薇”和社区姐妹们共同庆祝的第11个妇女节。
在三八妇女节正逐渐演变为电商狂欢的“女神”购物节的当下,绿色蔷薇和姐妹们选择以另一种方式来庆祝这个属于女性的日子。
上午,我们拖着小车,和孩子们穿越社区,将一束束玫瑰送到姐妹们手中,庆祝她们通过劳动对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下午,我们铺上红毯,布上鲜花,在孩子和姐妹们一起画的五彩斑斓的黑板前,我们邀请姐妹们上台,聆听她们讲述打工岁月的故事。故事有泪有苦也有笑,展现了姐妹们的智慧、幽默与坚韧。
我们庆祝姐妹们在打工生涯中,通过有偿与无偿劳动为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期待她们获得更多应有的权益,让更多的蔷薇冲破石缝,自由绽放。
01 从蔷薇出发,沿路赠花- 国际劳动妇女节快乐 -
上午,工作人员在“蔷薇之家”会合。大家围站在白色长桌前,边说边笑地修剪玫瑰的刺叶,将五颜六色的花朵套上五彩斑斓的包装袋,再用文具店买来的扭扭棒,为每一束花系上一个漂亮的彩色结。
正忙碌间,我们兴奋地得知——我们的故事登上《南方都市报》三八妇女节专题封面了!带着雀跃的心情,我们把热粉、淡黄、暖白、深红、橙色的玫瑰摆放在白色帆布手拉车上。丁当走在前头,小青拉着装着满满当当花束的小车,社区的孩子们——小飞飞、大飞飞,也跑跑跳跳地加入了我们送花的队伍。
离开蔷薇之家,我们经过创新路的超市和快递小站,沿着蔷薇书屋一路向前,走到临近中午却依旧热闹的菜市场。再从菜市场拐进得宜一街,穿过早餐店、馒头店、理发店和商行。沿途,我们遇见了各样的女性,送出了几十朵玫瑰,也听到了几十个关于劳动、生活和期待的故事。
我们的第一束鲜花,送给了一位熟悉的环卫姐姐。她来自广西,来深圳已经六年了。虽然按规定三八能放半天假,但她却没有休息,此时正穿着橙色的工服,清扫着创新路。三八妇女节,她的愿望是“财富自由”。
第二束鲜花,送给了快递站的姐姐。她的孩子哥哥和妹妹常常来绿色蔷薇玩耍,而她自己却很少有时间参与。她和家人来深圳四年了,却从未休息过一天,而节假日对她们而言反而是最忙碌的时候。姐姐今年的愿望,就是能有完整的一天,好好休息。
还有许多束鲜花,送给了菜市场里的姐妹和妈妈们。丁当拿着绿色彩纸,向大家介绍三八节。
在菜市场,我们不仅结识了新的姐妹和妈妈们,也借着她们忙碌中的片刻空闲,向那些我们常常买菜、吃包子、喝豆浆、吃肠粉的熟悉店铺里的姐妹们,聊了聊关于劳动的细节。
一位卖水产的姐姐高兴地接过花,她告诉我们,今年的生意比往年难做许多。她说,城中村里的人少了,大家的消费也变得更加谨慎,比往年的生意要差很多。
还有一位开早餐店的姐姐,在我们送花的时候,仍在屋后忙得脱不开身。丁当只好将玫瑰交给站在前台的丈夫,笑着强调:“一定要告诉她,三八节这天,你没有送花给她,反倒是女人记得送给女人。”
02 节日的温度,在孩子们的劳动下升温- 国际劳动妇女节快乐 -
虽然三八妇女节的活动要到晚上七点半才正式开始,但下午,孩子们就早早来到绿色蔷薇。她们一边期待着下午的演讲,一边惦记着演讲结束后会一起分享的“大蛋糕”。孩子们在空间里欢快地穿梭,一会儿在门外玩耍嬉戏,一会儿又跑回场地,和大人一起动手布置现场。
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姐妹们在空间里摆好椅子、架起筒灯、铺上红地毯、摆上鲜花,女孩们不仅帮忙布置,还在黑板上画下五彩的图案,表达她们对三八节的理解与祝福。
小贞子和欢欢在黑板上画下大朵大朵盛开的玫瑰,形成漂亮的花簇;丁当和妞妞则用粉笔沿着手掌的轮廓,勾勒出一双张开的手;飞飞在角落添上一个小女孩简笔画;而闲鱼则把黑板中间留给了一本写着“八小时工作”的书,左上角,她画下绿色蔷薇“工人”的LOGO。
03 wǒmen说说这些年打工的事- 国际劳动妇女节快乐 -
晚上七点半,姐妹演讲“我们(wǒmen)说说这些年打工的事”正式开始了。在绿色蔷薇,以往我们总是通过集体创作的方式,表达姐妹们的经验与心声。
wǒmen说,打工的世界不是一幅完整的画,
它由一片片碎裂的日常拼接而成——
腊月的棉花地、深夜的电话传呼,
家中的老人、流产与堕胎,
流水线上的疲惫、考场灯下的一搏再搏,
一路乘车南下,高楼与矮房的回忆交错,
驶向白班夜班交替的日日夜夜。
舞台上,脱口秀的幽默与风趣,表达任性与洒脱。
火车站,背靠背唱起的歌声,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
工厂里,和姐妹们的说说笑笑,在零件底下藏一块糖。
每一种经验,都可以代表“女性”,
每一种劳动,都能够定义“打工”,
每一片,都是女性劳动价值的证明,独特、真实。
我们在听,也在说。
说的过程,是一次次重构的开始。
在我们的言语之间,我们重新命名自己——
我们不是被写进报告的“对象”,
而是说出话来的人,是知识和经验本身的主人。








2025年开春,绿色蔷薇「同行之旅——有妳在身旁」在绿色蔷薇和牛始窝水库举行。这不仅是一场姐妹、孩子与同行者的聚会,更是一份开放的邀请函,开启了一段充满对话和可能性的旅程。作为绿色蔷薇的首次尝试,这次活动邀请了蔷薇姐妹、孩子、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一起,用一整天的时间交流、郊游,行走穿越横岗工业区,最终在牛始窝水库的草地上度过了一个温暖而充实的日子。
全天共开展了四个主题工作坊——音乐中的姐妹与蔷薇、反性骚扰的情景讨论、记录身边人、以及2024的「我们」和「我们」的2025(暨颁奖合影)。
01同行一日,彼此看见
聚会前一天,绿色蔷薇的工作人员、实习生和孩子们就已经精心装扮了大活动室,准备迎接大家。原木的木片和别针被巧妙地做成胸牌,黑板上用彩色的粗体写上了聚会的主题——“有妳在身旁”,并且画上了玫瑰、女工等绿色蔷薇的标志性图案,营造出温馨而充满意义的氛围。
早上十点左右,志愿者和姐妹们陆续到达,每个人都在胸牌上用彩笔写下自己的名字,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抽取一张颜色各异的纸片。大家在进门前的画板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想对绿色蔷薇说的话、自己认识绿色蔷薇多少年等内容。现场甚至有一些姐姐,在绿色蔷薇还未“诞生”之前,就早已与她结缘;还有从出生就与绿色蔷薇一同成长的小朋友;此外,还有的线上志愿者,为了参加本次活动,特地从远方赶来。
02 音乐中的姐妹与蔷薇- 有妳在身旁 -
绿色蔷薇成立于2015年,从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记录和传递社区姐妹和孩子们的声音。音乐工作坊播放的一首首录制于不同时期的原创歌曲,串联起了蔷薇姐妹的故事和变化。
现场,伙伴们以这些歌曲为线索,既有聆听和歌唱。抽到特定歌曲的小组成员还现场分享了自己听完这首歌的感受,大家通过音乐和情感的共鸣,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联结,感受到了绿色蔷薇一路走来的温暖与力量。
2016年1月1日元旦当天,姐妹们在蔷薇空间集体创作了《我想》这首歌。如果说《再见萤火虫》、《新打工谣》、《有你在身旁》和《手机戒指》讲述了姐妹和工友们的过去和现在,那么《我想》则表达了蔷薇姐妹们对未来的探索——如何在育儿、养老、退休上尝试新的可能性,以及对理想工作和生活的期许。
如今,这首歌已经成为蔷薇姐妹和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一部分。无论是在青少年戏剧、姐妹戏剧还是跨年晚会等活动中,蔷薇姐妹和孩子们总是通过这首歌传达对未来的憧憬——一个有尊严、充满希望和友爱的未来。
03工业区的足迹:姐妹们的劳动与生活
从牛始埔到勤富路,再到沙荷路,最后到达牛始窝的路途中,我们一路上见证了工业区的景象。姐妹和伙伴们在行进中指认着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工厂,或是家人仍在工作的地方。伙伴刘鹏还告诉我们高高垒起的集装箱将抵达何方——那正是他几星期前离职的地方。每一处景象,都让大家对彼此的劳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些亲历的地理景观,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工业区的面貌,更让我们更贴近了姐妹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她们的讲述和指认,我们也更加明白了她们为了生计、为了家庭,在这些地方付出了多少艰辛与努力。
04反性骚扰情景讨论
抵达牛始窝水库后,大家铺好地垫,准备了饮水和小食,稍作休整。之后,姐妹们、孩子们和志愿者们在蔷薇工作组以及绿色蔷薇反性骚扰小组的组织下,开始了反性骚扰工作坊。
绿色蔷薇的同事与反骚扰小组成员们为大家准备了四个性骚扰案例。每组抽取一个案例,根据案例进行适度呈现,不需要真实演绎,并设想可能的应对方案。大家集思广益,姐妹们和孩子们结合丰富的在地智慧提出了疑问和建议,钟律师则根据大家的讨论和自己过往经手的案件,分享了法律方面的见解。
钟律师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分享。她解释,性骚扰是指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接触等方式实施的不受欢迎的、具有性本质的行为。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成为骚扰的对象。
针对孩子的情境,钟律师分享了自己处理的一起校园案件,并鼓励孩子们在意识到不对后,果断表示拒绝,同时尽快告诉家长或自己信任的成年人,借助ta们寻求法律帮助。钟律师还建议孩子们注意保留相关证据,比如手机上的聊天记录,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
听了钟律师的分享,丁当也补充道,无论是作为孩子还是女性,我们都拥有拒绝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性骚扰的权利,并且要从心底相信,这些事情的发生绝不是我们的错。
2024的「我们」和「我们」的2025暨颁奖
过去一年感谢蔷薇的姐妹和孩子、志愿者和实习生、月捐者和支持者、牛始埔社区居民、蔷薇工作团队的智慧和付出。在蔷薇,我们相互陪伴、包容、信任,相互聆听彼此的心声,共同见证姐妹的思考和绽放,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和表达,每个人都展现了属于自己闪亮的能力。感谢大家为社区的姐妹、孩子做出的贡献,齐力共建友爱、平等、安全的社区。正是每一个人的参与和陪伴,这份温暖更有力量,这份力量传得更远。期待我们继续携手同行。






12月15日
周末夜晚,姐妹们不约而同地钻进小书屋。本次读书会,姐妹们暂且给《素食者》的阅读按下了暂停键。这一次,姐妹们创造了一个诗意空间,通过读诗、写诗让自己从略显压抑的《素食者》的阅读中获得一刻喘息,从而能够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选择一种颜色,代表一种心情
读书会开始,丁当请大家从彩笔盒里选一支彩笔,用彩笔的颜色来描述最近的生活状态。
木姐姐选择紫色,因为紫色代表安定:感觉现在平稳一些,思想没有以前那么的忽上忽下,比较安定一些。(希望接下来)多学点多看点,让生命有点底色(笑)。
丽英选择粉色,因为粉色代表年轻:到这个年龄,我还在上班。现在这个圈子, 上班的人都很年轻,都是80,90,00后。昨天我带了一个客户,跟我差不多年龄, 但她一直叫我妹妹,小妹,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之后我带她去看房,刚好看到业主,我们三个聊起来, 发现其实我们差不多大,但是她们都说我显得比较年轻。可能是因为我晚婚,孩子还没有长大,心态年轻,还没有到她们当奶奶的状态。而且我感觉自己有时候在工作中好多还是不懂,感觉像小孩子一样,又爱问,又还是不懂。
包子选择蓝色,因为蓝色代表平静:最近生活比较有规律,早睡早起,感觉好像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比较平静吧。
荧荧也选择蓝色,因为蓝色代表轻松:蓝色是我顺手拿的。我感觉现在的状态很轻松,绿色蔷薇下午1:30才上班,在这里当实习生不用早起,以前上学要早起。以前在别的地方上班感觉只是应付一下,下班了还想着出去玩。但现在在绿色蔷薇就感觉像家一样,下班了也还想过来玩。
曾姐姐选择红色,因为红色代表红火:我的心情还是很美的,红红火火。晓琴把我介绍到珠宝厂上班,现在我在那儿上班,生活要好点,工资要好点。今天我还去了虹桥,我心情非常开心!
晓琴也选择红色:因为红色代表鸿运、喜气、不断努力上进,干什么都是红红火火,顺顺利利。我现在五点起床,抄经络书,跑步,然后上班。周六一早六点半我会跑几圈仙湖,拍一些花,我不会一整天在家玩手机,我会去外面,心情很好的。
丁当选择橙色,因为橙色吻合她最近出差的经历和近期的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的主题:这些年一直在南方,没有机会感受真正的秋天。这次我去了河南焦作,看到一地的黄树叶,让我有了秋天的感觉,我刚把我拍的照片分享在我们姐妹智慧社的群里了。而且马上要到11月25日,橙色也是反暴力颜色,橙色代表温暖,有阳光。
02今夜我们读诗
选好颜色,交流了各自的心情和状态后,领读者丁当告诉姐妹们今天暂时先把《素食者》放一放,今天我们来写诗歌。除了余秀华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丁当还在姐妹群里发了很多首自己出差时看到的孩子的诗歌。
她说:我去了一些村小参观,老师让孩子们学写诗歌。我跟校长聊天,问他为什么让孩子们写诗,校长说我也不是诗人,我也不知道这么写诗,但我觉得画画和写诗最能培养自信,因为大人也不会写诗。小孩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诗歌能滋养ta们的心灵……”
听了丁当的分享,再看孩子们的诗,姐妹们心中多了一份特别的滋味和体会。
木姐姐说:中国能有这样的学校好了不起。能够尊重孩子的内心,让真实的思想自由表达出来,允许ta们各自生长。
晓琴说:我听说附近的塘坑学校也在学不一样的,孩子在学功夫操。
曾姐姐说:这也不是一般孩子能读吧(丁当:是大南坡村小,村子里所有孩子们都可以读。)哦,在中国不简单,家长得允许老师和学生这样做。
丽英问:会不会因为是在乡村,没有什么(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所以可以写诗)?
你一言我一语,姐妹们抽丝剥茧,抵达了诗意之外:诗歌促进了城乡教育平等吗?它是否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实践教育的想象空间?
03牛始埔的女人
读书会结尾,丁当提议姐妹们把各自的诗行拼凑在一起,写一首诗。你一言,我一语,姐妹们决定创作一首关于牛始埔,关于女人自己的诗。
曾姐姐:我来一句“我的心情满满的”。
丽英:我加一句“珍惜现在吧”。我先走了,儿子打电话催我回家。
晓琴:玫瑰花,高贵美丽。
丁当:我想的是“牛始埔屋子里有一群女人”。
包子:我的是“音乐,水果和彩笔”。
木姐姐给诗加了一句点睛之笔:愿上帝赐我们每人一双翅膀,飞到我们想到的地方。
丁当问:要不要改成“愿我们都有一双翅膀”?这个听起来我们的能动性更强,“赐”还要等着别人给。
木姐姐笑着回:好,这诗有花,有女人,有生活!
陆陆同意:鲜花与女人。
诗歌逐渐成型,曾姐姐满意地说:这首诗概括了好多,一个人代表一个思想。玫瑰花、糖代表一个童趣,水果代表生活,翅膀代表梦想飞起来,一下就活了起来!
牛始埔的女人
姐妹们智慧社共创
爱情里的玫瑰花也有刺
糖吃多了会蛀牙
牛始埔的屋子里有一群女人
音乐 水果 和彩笔
刚换工作的我心情满满
珍惜现在吧
2024年快过去了
愿我们都有一双翅膀
飞到我们想去的地方






概述: 六月对蔷薇之家而言,是一个充满活力、变化与深刻联结的月份。我们聚焦于空间优化整合、社企发展、儿童关怀与姐妹赋能,在忙碌中见证社区互助的温暖力量。尽管面临负责人脚伤不便、同事休假等挑战,在伙伴、青少年和孩子们的热情参与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空间焕然一新,社区纽带更加紧密。
一、 空间焕新:整合资源,优化功能
本月核心工作之一是空间的重整与升级,旨在提升利用率,迎接暑假高峰。
1. 蔷薇之家内部改造:
• 为创造更多独立空间,退租了“小书屋”,将其物品整合至蔷薇之家。
• 社区家长六西带领青少年们动手砌墙分隔空间,完成后共同刷漆、打扫。
• 孩子们和姐妹们积极参与整理,放学主动询问帮忙,青少年们学习了抹灰、刷漆等技能。
• 青少年们协助搬运了大量沉重的社企布料,展现了社区互助的力量。
• 改造后空间更宽敞,功能更清晰,设立了乐器室、阅读讨论室、图书区等。
2. 亲子园空间优化:
• 为给孩子更宽敞的玩乐及未来剧场演出空间,决定打通一面隔墙。
• 社区家长刘大哥带领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完成打通工作,并整理打扫。
3. 社企搬迁与升级:
• 经过伙伴共同决议,社企找到了更大、更临街的新空间,退租了原有分散的小空间,实现整合。
• 新空间功能更完善:可展示产品、容纳生产(缝纫)、集体学习(读书会)及举办工作坊。
• 姐妹们对新空间充满期待,规划了缝纫班、绿色家政、开放工作坊等未来活动。
• 为支持发展,新购了6台二手缝纫机。
• 姐妹们共同整理新空间,讨论未来发展,社企迈入新阶段。
二、 儿童天地:欢乐、成长与自主
儿童活动丰富多彩,关注孩子的兴趣与自主性。
1. 电影放映时光:
• 本月放映了多部影片,由孩子们参与投票选择或推荐。
• 放映《小鬼当家》时,孩子们沉浸其中,为主人公紧张;观看《千与千寻》(负责人童年最爱)时格外安静专注;《功夫熊猫》激发了孩子们对功夫和保护他人的向往;《悬崖上的金鱼姬》则更受低龄孩子喜爱。
• 观影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专注力与集体规则意识(互相提醒安静),观影后常主动或协助打扫卫生。
2. 特别的儿童节:
• 为庆祝儿童节和野生诗集出炉,孩子们自主策划了火锅聚餐。
• 在丁当提供80元预算下,孩子们分组行动:一组在小书屋准备餐具烧水,另一组采购食材(牛肉丸、金针菇、玉米、白菜、香肠、面饼、可乐等)。
• 孩子们享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抢着吃面条,气氛热烈,后续还补充了食材。
3. 日常互动与关怀:
• 同事丁当虽脚伤坐轮椅,仍陪伴孩子们(如看踢球、门口玩积木),孩子们也关心询问伤情。
• 与孩子们交流梦想,如四年级小周分享想平淡开跆拳道馆、不希望负债的想法。
• 观察到幼儿园的菲菲热爱阅读和“写作业”,梦想当老师。
三、 姐妹赋能:共读、手作与内在探索
姐妹读书会持续深化,融入手作体验,促进交流与成长。
1. 共读《我的阿勒泰》:
• 阅读李娟的文字唤起姐妹们对过往的记忆,尤其围绕“公用电话”话题。
• 范范分享了电话演变史和个人手机被骗的经历,引发共鸣,多位姐妹有类似遭遇。
2. 手作体验与美的讨论:
• 姐妹们协作完成社企订单,制作30只紫草膏,分工明确(混合加热、冷却灌装)。
• 尝试制作口红,许多姐妹第一次拥有并制作属于自己的口红,万万做得最成功。
• 手作过程中,姐妹们畅聊日常,并展开了一场关于“什么是美”的有趣讨论。
3. 情感支持与分享:
• 六一当晚读书会,姐妹们分享近况:陆陆计划带孩子回老家,罗燕倾诉对留守孩子的思念。
• 结合节日与阅读,姐妹们书写感受,万万分享了姑妈离世带来的生命感悟——珍惜当下。
• 初中女孩芯在启动“蔷薇小食堂”后,本月与负责人交流了其困惑与顾虑,小食堂受欢迎并有新姐姐加入。
四、 社区温暖与特别行动
1. 日常互助:
• 负责人脚伤期间,得到伙伴们诸多照顾:罗燕送肠粉,晓琴送菜和鸭爪,大家共享甘肃杏子。
• 傍晚时分,张帆带女儿、素华、燕子等伙伴齐聚聊天,氛围温馨。
2. 湖南寿宴深度参与:
• 工作人员小青返乡为母亲筹办八十寿宴,蔷薇伙伴租车携带设备(音响、投影)前往湖南深度参与。
• 寿宴由小青策划主办,是村里首次由女儿主导且未请外部团队的寿宴。
• 小青母亲在寿宴上朗读了女儿为其撰写的自传。
• 此次活动意义深远:展现了小青的个人成长与突破;尝试撬动乡村女性地位(女性站台前主导,男性主动承担后勤);体现了长期视角下个人能量引发的积极社会涟漪。
3. 对外活动预告:
• 蔷薇之家将参与本周末(6月某周六日)在南头古城举办的“她自在城乡共益生活节”,摊位将有孤品和新品,欢迎伙伴们到来。
五、 挑战与前行
• 本月负责人脚伤带来不便,同事恰逢休假,工作负荷增加。
• 空间改造、搬迁整理工作繁重,经费紧张(导致小书屋退租)。
• 然而,社区成员(孩子、青少年、姐妹、